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4-07-05 09:00
□ 周孟杰 許靜華
2024年5月22日至24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指出,山東是農業大省、糧食大省,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責任重大,要深化城鄉融合發展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。2024年中央“一號文件”明確指出,要“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,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,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,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、資源要素優化配置”。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,不僅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要求,也是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的現實路徑。
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的基本單元,其結構具有一定穩定性。一方面,縣域作為國家行政體系的末端環節,處在“鄉頭城尾”的關鍵環節,是聯結城鄉關系、整合城鄉資源、統籌工農關系的重要節點。另一方面,縣域經濟構成了國家經濟的“亞核心區”,域內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密切,縣域的農業、工業、服務業等一二三產業體系相對完備,且具有相對獨立的財稅權力,有一定按照城鄉發展需要配置公共資源的能力。因此,縣域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最佳地域單元和重要切入點。鄉村全面振興新征程上,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,要在國家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主體功能定位基礎上,根據本縣具體情況,統籌做好域內空間布局立體網絡規劃、資源要素流動暢通便利、公共資源配置普惠均衡。
科學規劃空間布局立體網絡,推動城鄉發展耦合聯動。一是不斷優化城鄉產業布局,推進城鄉產業發展融合。要根據縣域功能定位、資源稟賦、發展基礎,本著“科學規劃、強化基礎、做大產業”的總體思路,找準優勢,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,加快發展適合的戰略性支撐產業。科學規劃布局產業園區、經濟開發區、主體功能區等,抓好“三產”深度融合,重點完善農副產品物流體系,構建以工促農、以城帶鄉、以企幫村的城鄉產業體系。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,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條,促進農業產業鏈條縱橫向融合。二是合理布局城鄉生活空間,實現城鄉結構協調耦合。充分發揮縣城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作用,進一步增提高縣城城市功能地位和綜合實力。有組織、有計劃、有步驟地推進中心鄉鎮建設改造升級,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,更好發揮小城鎮連接城市、服務鄉村的橋梁紐帶作用。按照鄉村發展需求,以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為目的,確定農村基礎設施用地位置、規模和建設標準,完善村莊規編,形成布局合理、設施配套的新型村莊建設體系。三是細分生態空間劃分方案,推動生態空間支撐提升。要在環境承載力評估的基礎上,切實加強對自然生態空間的整體保護,合理安排城鄉農田保護、生態涵養、村落分布等空間格局,修復和改善城鄉生態環境,有效提升城鄉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。
暢通資源要素雙向流動體制,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共生。城鄉間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各異,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適度集聚,充分激發和釋放城鄉發展的內生活力,是保障城鄉發展融合與鄉村振興的基本動力。人力資源方面,要以進一步完善城鄉戶籍改革為抓手,以完善城鄉就業保障體系為重點,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業和城鎮化。要通過完善城鄉就業服務體系,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、創業能力培訓,提升城鄉勞動者就業能力。要強化農村各類人才培養引育,積極探索建立人才服務鄉村機制,不斷改善鄉村人才工作環境,從而激勵有文化、懂技術、善經營、會管理的各類人才扎根鄉村投資創業。財政金融方面,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,多渠道強化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。鼓勵和支持城市資本、社會資本下鄉,建立健全鄉村振興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。土地制度方面,加快建立健全統一的建設用地指標交易市場,積極解決好農村集體土地與城市國有土地同權不同價問題。加快探索推進農村“農用地”、“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”和“宅基地”改革,不斷完善農地“三權分置”制度,保證農民經營權和財產權的權利收益。
加強公共資源配置普惠均衡,保證城鄉發展成果共享。要根據縣域財政狀況合理配置城鄉公共資源,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在“集聚中走向平衡”,實現城鄉居民福祉均等化。基礎設施上,要著力構建暢通便捷的城鄉交通體系,切實改善農村交通運輸環境,把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動城鄉融合“零距離”的重要途徑。加強中心城鎮教育、衛生、文化、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,不斷提高城鎮的綜合公共服務和供給保障水平。大力加強農村供水、供氣、供熱、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,強化防災設施和安全設施建設。社會保障上,建立健全以城鎮為依托,城鄉銜接、布局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,實現農村和城市在低保、基本醫療、基本養老上的銜接,從而確保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。加快社會保障改善和保障民生進程,積極推行社會保障機制的市場化變革,使其符合市場經濟運行的要求。進一步優化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分配,完善鎮街綜合性文體設施,加快公共圖書共享連鎖體系建設,努力構建城鄉均等的公共文化體系。
(作者單位:中共東明縣委黨校 中共菏澤市委黨校)